“北方有嘉城,临江枕界河。晨光抚烟火,夜幕映星河。”初闻黑河,源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这座位于祖国雄鸡版图东北边陲的城市,与一江之隔的邻邦共同沐着黑龙江的波光。在决定踏上这片土地前,黑河于我而言,是被黑龙江水深情环抱的神秘边城,是地图上一个充满遐想的坐标。
本以为边城会偏远而寂静,可踏入这里,扑面而来的是无尽的包容与活力,满是烟火人间的气息。
春季的黑龙江畔,阳光在粼粼江面上碎成金箔。在大黑河岛上远眺,对岸城市的轮廓清晰可见,江风送来湿润的水汽,带着几分异国风情。如此近的地缘关系,让交流变得频繁而自然。这距离,是江鸥振翅的须臾,是气垫船疾驰的两三分钟,也是边城人习以为常的“邻居日常”。
走进口岸大厅,我恰巧看到中俄游客有序走向气垫船登船口。望向已开江的黑龙江,不禁好奇在漫长的冰封期,人们如何跨越这道天然屏障。
与工作人员攀谈后得知,除了眼下开江期的气垫船,冬季冰封时旅客主要通过冰上浮桥乘坐客车往来,“坐大巴走浮桥只要十四五分钟,气垫船更快,两三分钟就到!”黑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宋凯望着江面穿梭的白色小艇说道。江水悠悠东去,这条曾被冰雪覆盖的大江,早已化身为四季畅通的流动纽带。
沿着江边徐行,不多时便抵达大黑河岛广场。抬眼望去,中俄两国国旗在高空舒展,宛如两位并肩而立的守护者,静静见证着日月更迭与百姓往来。江风掠过,旗帜舒展,猎猎作响的,不只是织物与风的相遇,更是文化在碰撞中生长的声音。
“黑河也许不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是有国际化大早市。”带着期待,次日清晨7时许,我来到文化街早市。此时的市集已热闹非凡,摊位上暖黄的灯光,点亮了渐渐透亮的天空。
民以食为天,黑河的“跨界”从不拘泥于形式,早市已变身鲜活的“双语课堂”。锅气与蒸汽交织,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淌着包子笼屉的热气、蛋堡煎锅的声响,以及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摊主们说,早市凌晨3点左右就有商贩开始准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份热闹与活力,是黑河人生活的底色。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黑河与对岸的贸易曾催生许多有趣的故事,“西瓜换化肥”等民间往来的片段,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俄罗斯游客穿梭在早市中,挑选着水果、糕点、工艺品。
“口口香蛋堡”摊前,老板娘告玉梅一边翻动铁板上的蛋堡,一边用流利的俄语给我介绍馅料:“牛肉、猪肉、鱿鱼!”她的热情,真切将“每个黑河人都会说两句俄语”带进了现实。
环顾四周,几乎每个店铺都有中俄双语标签,方便邻邦友人购物。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中俄语言交织,奏响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乐章。
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大桥横跨江面,红色的钢结构桥身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站在大桥主题公园的观景台,1284米的桥身如一道长虹卧波,投下刚劲的几何光影。这座2022年通车的大桥,如今已成为区域合作的关键通道。
“我们出口的蔬果货源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公路口岸冷链运输出境。”黑河方晟源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利指向口岸的冷链货车说道。
两国贸易的厢式货车在桥上日夜流动,不仅载着蔬果、日用百货、汽车配件,还实现了特殊的“自走式”贸易——拖拉机、铲车等工程机械设备直接驾驶出境,仿佛机器自己“走”进国际市场。2024年自贸片区近300亿元的进出口额,正是由这些昼夜不歇的车轮碾成现实,公路口岸的货车长龙,成为冻土上跃动的经济脉搏。
在黑河停留的日子里,我仿若踏入一个独特的文化交融场域。街头巷尾,中俄双语路牌静静伫立,宛如无言的使者。而黑河人,更以一种自然而舒展的姿态,投身于对外交流的浪潮之中。
他们的眼眸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更是对多元文化包容并蓄的从容。在早市熙熙攘攘的讨价还价声里,在与俄罗斯友人日常交谈的欢声笑语中,都能清晰地捕捉到他们对家乡黑河深深的眷恋与自豪。
这种眷恋,不是狭隘的地域偏爱,而是源于对黑河独特历史底蕴和开放包容精神的深刻理解。他们扎根于此,见证着黑河在岁月中的变迁,从早年的民间互市,到如今的国际通商,黑河始终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而黑河人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丰润着自己的生活。
当晨昏线掠过黑龙江,两岸的灯火便会连成一片星河,照见边城人间最真实的模样:既有江水的悠悠轻吟,也有生活的鼎沸喧阗。
此刻,我终于懂得黑河人那份从容从何而来——当一条江成为邻里间的纽带,对岸的晨昏便化作自家窗台的剪影。在这里,语言、饮食、文化如同江水裹挟的泥沙,在时光的奔涌中层层交融,于边城人的气质里沉淀出独特的底色:黑土地的醇厚质朴浸润血脉,异域风情的灵动鲜活流于举手投足,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精神轮廓。
离开那日,我再次望向江边。江面上,气垫船穿梭如织,划出白色的航迹;岸堤边,中俄友人并肩散步,笑声随着江风飘散。
这或许就是黑河的魅力——它用一条江的宽度,丈量着文明的广度;用一座城的烟火,诠释着开放的温度。当汽笛声再次掠过江面,我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从未停歇,也永远不会停歇。(记者姜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