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地球转转-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6 10:27: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陪地球转转

字体:

  据不严谨统计,喻江身上的颜色很少会少于15种。好像每写一首歌,每去一个地方,她的身上都会多出一些颜色。

  粉红色的头绳、蜻蜓发卡,橘色的老虎书包——有时候,还会给老虎带一只鸟——五色琉璃龙的项链,金色蛇形的手镯,绿龙的腰带,袖子上鞋带上也别着彩色毛线花……她好像穿着山啊,河啊,带着个动物园,就出门了。

  喻江正在给孩子们讲座。受访者供图

  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怎么把这么多颜色放到一起的?

  她回答:“我不是在搭配颜色。每个人的眉目间自有山河。哈哈,我就是试着穿出点眉目。”

  就像她笔下的作品,20多年前,就已经在各种“混搭”了。

  “脑子里有200多个想法”

  第一次“撞色”,她毕业入职央视不到一年,编剧的话剧《到现在还没想好》,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创造了那年北京8月话剧淡季的票房奇迹。

  里面有一句台词:“脑子里有200多个想法,抓阄都是对纸的浪费。”说的就是她自己。

  这个脑袋“抓阄”出来的现代音乐剧《花木兰》,歌曲入选中国音乐剧教材;舞蹈诗《天地之上云南幻想》,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上的解说词,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时的频道形象片文案“路为纸,地成册,行做笔,心为墨”,《如果国宝会说话》里“因为刻骨,所以铭心”那样的金句。她为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一、二季担任总撰稿,为《经典咏流传》担任策划。

  最多的还是歌词,《感动中国》润湿太多双眼睛的主题曲《感动》,火到海外的《左手指月》,让崔健赞叹的《天地鉴》《三厘米》,鼓励很多人“挺过去”的武汉城市形象歌《在此》。

  刚刚过去的4月17日,她为以朱熹为主题的大型文旅山水史诗《月映武夷》作词的主题曲《天心一念》发布。有人听完说,“朱子来了”。

  业内形容她的文字“有建立在中国文字象形上的审美和诗思”“有建立在中国古典诗词上的遣词造句和诗歌表达”。

  写《感动》时,她一次交了三版,根据歌词的内容,打印在不同颜色的纸上,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就印在“像这个蓝色星球一样的蓝色纸张”上,被选中了。

  “那是《感动中国》的歌,也是我最初的感恩。”在武汉大学读二年级时,19岁的喻江就获得“全国十佳大学生”“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称号,第一次到北京,就是去人民大会堂领奖,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还拿到了一万块钱的奖学金。

  上苍给一个19岁的孩子以奇迹作激励。“太感谢那时候的学校和老师了。”她形容自己“获得了一生都用不完的自信”。她告诉那时候的自己,“这一生都要做一个好学生,读书写字,以一个书生的样子,感恩家国,感恩天下”。

  2024年10月,为创作《潮起舞英歌》,喻江在潮汕地区采风。受访者供图

  “我愿做一个取字的人”

  喻江喜欢形容自己像“快递员”。有人发出邀约,她就向着心愿的方向,出发前往,去取字。

  “我愿做一个取字的人。愿以字为眼,同框天地大美。”

  对她来说,“每一个字本身,都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仓颉造字的那一刻,天地惊叹,鬼神哭泣。每一个字,都有眼睛,有心跳,有魂魄”。

  月亮来了,她写下《左手指月》,一路火到海外,网上流传着美国版、法国版、澳大利亚版、巴西版、越南版……“带来了全世界的月光”。

  《金砖之国》的纪录片来了,她写下主题歌《天地鉴》,以“风云作砚,一划一重天”,在天空作画。

  武汉来了,她为武汉创作城市形象歌曲《在此》,“古琴在此,以一千年为弦”。

  楚国的编钟来了,她写下《大音钟情》:“曾侯乙的乙字就像一条河,在编钟上随意地一顿一刻,深情浅露,只需一眼,就经过那时和我。”

  《诗经》来了,她写下《诗经里》:“无名氏唱到忘情,字迹就追到天边。”

  百鸟来了,南音来了,文明里的鸟儿,诗句里的鸟儿,全部都飞到那首《百鸟归巢》里。百鸟以“天空为羽,大地为翼”,亮相2023年春晚,被称为“中式审美,惊艳世界”。

  对她来说,每一个邀约,都是一场旅行,都是一次学习。“字就在那里,去找它们,或者等它们自然浮现,和我们相见。”就像小时候父亲教她读诗,“一行白鹭上青天”,脑子里的白鹭就真的飞了上去。

  她的口头禅是“好玩儿”,树好玩儿,光脚好玩儿,世界,就更不用说了。她作词,也帮别人修改检讨、给不认识的人写婚礼发言、替朋友写情书。

  “每一棵树都有性格,每一刻的云,每一天的风、太阳和月亮。我觉得没有不值得写的,家里的土豆、茄子、苹果都值得写。每个东西都是美好的,发光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小事,鸡毛蒜皮的大事。连一粒尘土,都是传说。”她说。

  “也许,自在了,字就在了。”

  2024年10月,为创作《潮起舞英歌》,喻江(中间坐地左一)访问刚刚在海边表演完英歌舞的队员们。受访者供图

  “好大一场心心相印”

  刚刚过去的冬天,她去潮汕为英歌舞“取字”。

  采风时,在海边看英歌队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在沙滩上自由自在跳起英歌舞,彩色头绳被刮得飞到天上,她的心也是。

  “那片大海,就是国潮啊。我们的文明,经过那么多曲折,这五千年的翩翩少年,终于可以回到初心,再次与万物共舞,终于再次到了东方潮涌的时刻。我们眼睛湿润,那不是眼泪,那是潮水奔涌到眼睛里。”

  “英歌舞有多久的历史?网上能看到的历史,是几百年。真的寻它千百度,就知道,这歌舞来自千年,万年。这是人类以天地为舞台,同万物的欢歌。”她被击中了,“英歌舞就是献给祖先和文明的。”

  由她作词的《潮起舞英歌》登上了2025年的春晚,被称为“春晚最强气氛组”,作为“致敬祖先,致敬文明的一份作业”。歌里唱道:“天降我落地人间,我踏着七星的路线,龙腾月,披锦绣,闪耀世界,五千年翩翩少年,吼出炎黄的诺言,烙印在华夏的,天地之间。”

  “就是要用鸟儿的视野,回到最大的那个地方。”她希望通过文字抵达每件事里“真正无价的东西”,相信万物自有真心,自己要做的,就是用心把心找出来,然后,“哪怕给我一个字的空间我也能把这心跳放进去”。

  跟她聊天,会惊讶于“心”这个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她坚信“文字有心跳”,总是被“心”打动。

  为《如果国宝会说话》撰稿时,对着甲骨文,她边看边哭。“整个商朝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几千个字,每一个字都是通天地的。这些字被埋在地下那么久,就为了跟你相见,这个偶然,太珍贵了。”她为甲骨“说的话”,“因为刻骨,所以铭心”,被网友敲满弹幕。

  她为何尊写下“‘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为贾湖骨笛写下“那时风动,此时心动”,她视红山玉龙如生命的脊柱,“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一块砖,也是每个中国人脑子里每天的遇见……“每一个国宝,都给我打开一个时空。我意识到,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数米的地方,都是一个宝藏,整个大地,就是我们的博物馆。”

  最近的一次感动来自朱熹:“朱熹活了70岁,在武夷山待了50年,每天要写5000字。一个人用了毕生的精力守护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根脉,我再不把他写好怎么办?”

  有人劝她,一首歌有一句好就行了。她不干,“我没有一个字是不认真的”。

  《天心一念》的歌词406个字,她翻阅的关于朱熹的资料摞起来有一米高。受邀给非遗写一首歌,全世界非遗的名字都被她找来,认了一个遍。为纪录片《大国建造》撰稿时,她是从北宋的《营造法式》读起的。钢筋、水泥、技术和数字,她看到的是“喜马拉雅跃出海面之后开始的天地建造”。

  作为《大国建造》第一季总撰稿,她在剧组住了三个月,“完成了对天地山海的致敬”。第二季,她本不打算写了,可是一看到那些建设者的身影,看到那些被泥土涂抹的眉目都不清晰的脸,她又一头扎进水电站大坝、黄河大桥、地下中微子探测站。

  喻江。受访者供图

  理由很简单:“那些建设者里,有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家人,有我们未曾好好感谢过的英雄。建设者们都觉得自己很寻常,也并不擅长准确地赞美自己。所以我要尽我的力去赞美他们,去好好地赞美我们的父辈,去赞美那些被鸟儿、天空、山川、河流记住的名字,去赞美那些默默无闻,去赞美他们的足迹,悄然无声,大地震动。”

  在为这部纪录片创作的主题歌《青山看见》里,她写道:“提手邀日月,宝盖化屋檐……一竖两点,情字浮现,赤子的心,青山看见。”

  “我们生来与万物同在,这是好大一场心心相印。这就是我们歌唱的理由。”喻江说。

  “万千璀璨星河,蓝色那颗,我们最爱”

  2014年,因为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可能出现一条新航道,央视决定拍一部纪录片《北极,北极!》,喻江担任其中一集的编导。她决定把这50分钟献给“文明”,取名《天下留白》。

  “一万年里,地球两次变暖,上一次变暖,人类将足迹踏遍世界。这一次会怎样?北极有很多人类文明的基因,是这个蓝色星球正在融化的白色胎记。今天,这个星球上的许多地方,都已经喧闹到听不到这样的声音和故事了。所幸的是,北极,还有天下最后的留白。”

  地图上丈量只有几厘米的大地,喻江用脚走了3年。她要做“大自然的翻译”,把每一位保护过这片土地的“地球之子”记录下来。

  她在北冰洋上跟随捕虾船出海,在格陵兰子夜的阳光里到达冰川比人口多的北极村庄,去听一百万年前冰的声音,也知道了萨米族作家写的书《雪的一百多个名字》。作家已经去世,喻江去了他的家,在墓园找他无名的墓碑,“星星知道他的名字”。

  她前往阿拉斯加,去捕鲸的爱斯基摩村庄,去只剩下一根木桩的印第安部落。在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认识了一辈子研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会说的语言的教授,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在为人类工作”。用她的话说,“认识了很多地球亲生的孩子”。

  “地球之子”那么多,很多只能出现一两分钟,她在机房睡了三个月,一帧一帧选。最后,画面里每一只鸟儿她都认识。

  有能源企业找来,希望使用歌曲《青山看见》,询问版权。喻江说,就给一块钱吧,“希望能一块做绿色能源的事”。

  不久前,她受邀给小学生讲了一堂课,主题就叫《陪地球转转》。她给孩子们带去了一瓶北极的空气,一把来自尼泊尔一千年的尘土,还有满世界搜集来的小鸟玩具。“如果我们都是被选去外星球参加聚会的地球宝宝,我们该怎么向他们介绍地球有多好玩呢!”

  这位地球导游是这样引路的:地球上的人类需要呼吸,这瓶里的就是空气的样子。地球倾斜了23.5度,所以南北两极都是雪。很多年后,地球上的人用鸟的腿骨做成骨笛,有了音乐;他们在龟壳刻上符号,有了文字。《大国建造》讲他们怎么建造房子,《左手指月》写他们这样看月亮,他们的文明聚集千年后就会有《潮起舞英歌》《天心一念》。

  末了,她掏出一个罐子,里面装着各种贝壳、石子,带着孩子喊起来,“宇宙,你好!地球,我爱你!”一盖,全装了进去。

  “我们出生前,如果有一个菜单选项,问我们要去哪个星球,我们都选择了蓝色。”她说,“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字都能将这个蓝色星球的美告诉宇宙。让银河知道地球有多好。因为万千璀璨星河,蓝色那颗,我们最爱。”

  去北极前,她问老师:“我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老师说:“你只需要写你自己的故事,写下你与自然的联结,写下你与这个世界的联结。”

  到现在,喻江已经写了100多首歌,献给百川、千山、万物,五彩斑斓。虽然并不是每首都像《左手指月》那样火,尽管很多时候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歌、这些字。她很坦然,“我不在乎红不红,火不火,流不流量,我只在乎它该不该写。事联结情,心联结愿。我是为心愿而写作,我写了,就好了”。

  她希望每一首歌都像鸟儿一样,栖息在眉目间的山河,飞到光的丛林,落入心田。

  她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万物一起慢慢变小,变成一个孩子。“一直生长,永不长大。”“真正的永恒,是和时间并肩。让自然带我们自然绽放吧,让山成为山,让水成为水,一切都是它本来的样子,就这样陪地球转转,每一刻本来,就是好美的美好。”

  对她来说,不是把颜色穿在身上,而是用美和好赞美每个人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星球。万彩奔涌,闪闪发光。”

  就像她曾写的一首歌《一箱子云朵》,入春了,喻江从她的一箱子云朵里,选出十几个颜色的衣饰出了门,发现有东西比她更花,那是树、山和大地,发现,“天……真美好”。

  新的故事,未完待续。

  新的连接,已经另起一行。(记者徐欧露)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