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院士谈创新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2 08:24: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福锁院士谈创新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

字体:

海报制作:张茜

  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获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作为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高达90%的年轻团队,科技小院能获此荣誉,离不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理念。

  “作为一个教师,培养了一辈子人,我觉得人才培养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扔’到实景里面去,让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近日,科技小院发起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分享科技小院创立16年来的人才培养心得时这样说。

  谈及创新人才培养,张福锁直白地表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老师在学校里给学生‘灌知识’,希望学生能听进去,但是学生就是没有兴趣。我们不是在实践中让他去学知识、锻炼能力,而是在校园这样一个与实践分离的培养环境里面让他来成长。”

  他认为:“我们现在要改变育人场景,要让学生到实战中去了解真正的现实,了解真正的需求,了解哪里是科技‘卡脖子’的地方,如何为这个科技需求作贡献。”

  科技小院起步时,张福锁设想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创新的先进技术真正用在农民地里,实现增产增收。但深入田间地头以后,他发现学生们的变化显著。短短一两个月,学生们就变得眼里有光,心里有目标,自然“脚底下就有劲,脚底下也就有路”。

  张福锁看见了学生们的变化,而且发现“自找苦吃”的劲头在科技小院里变成了常态。科技小院学生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正是得益于“实战”带来的“倍增效应”。

  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村建立首个科技小院起,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学生就常年在此驻扎,“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地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在“实战”中成长。

  中国农大研究生叶松林2021年从曲周科技小院毕业后,没有离开曲周,而是联合3名科技小院的在读学生贷款流转了1000亩地的经营权,成立了公司。

  2023年4月,为了小麦、玉米增产减排,增加农户收入,“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在曲周开展起来,目标是一亩地粮食年产量超过1.5吨,还要减排30%以上。叶松林的公司加入“战斗”。

  他和同学们攻坚克难,巧用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技术、植保无人机变量施肥等方法,在2024年11月,超额实现了“绿色吨半粮”目标——千亩方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较全县平均亩产增产42%、减排46%、节水30%。

  在这个过程中,这群年轻人也深刻体会到用科学知识驱动一线生产的自豪感,坚定了要做“新农人”的信念。叶松林有个宏伟的目标:“未来想把‘绿色吨半粮’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做农业全产业链。”

  张福锁认为,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可以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倍增效应提供天然的练兵场。

  他说,学生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过程中,就经历了一轮综合成长的大循环。此外,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搞科技创新,做实验、写论文,又经历了一圈学术循环。再加上村民、干部、记者等轮番提出各种问题,寻求各种答案,学生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经历锻炼和成长。

  “我的人才培养已经循环了多少个圈了!这就是倍增效应。”张福锁认为,如果没有农村与农业产业的实景,学生的成长恐怕难以获得倍增效应。

  在他看来,在实景中培养人才接地气、高效,学生们不仅有能力,更有情怀、有干劲。(实习生 刘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