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我国供应链韧性的战略升级路径-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07 16:26:25
来源:中国网

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我国供应链韧性的战略升级路径

字体: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新兴经济体竞争白热化的复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议题,成为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与全球产业博弈的核心维度。作为全球供应链关键枢纽,我国既面临技术封锁与规则重构的外部压力,也承受着产业链外迁与区域化分流的转型阵痛。在此背景下,提升供应链韧性已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微观命题,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抉择。“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供应链韧性对于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发展的关键意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供应链,是保障国内生产生活有序运行、稳定经济大盘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必要条件。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呈现区域化、短链化、安全化特征,我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核心枢纽,正面临技术封锁、地缘政治冲突、新兴经济体竞争等多重挑战。本文从战略视角解析我国供应链韧性建设路径,提出系统性升级方案。

  一、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与技术封锁下的新常态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技术封锁持续升级,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化加速、技术断链风险加剧以及数字技术重塑规则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与企业发展方向。

  (一)区域化加速:地缘政治驱动的产能布局重构

  地缘政治博弈正深刻改变全球产业链布局逻辑。一是跨国企业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普遍采取“中国+1”策略,将产能向东南亚、墨西哥等低成本区域分散部署,同时美国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关键领域制造环节回流本土,形成全球产能布局的多中心化调整。二是地缘政治动荡与区域性危机暴露的供应链脆弱性,促使企业加快构建区域化生产网络,通过缩短物理距离和增强本地化配套能力,提升供应链可控性与抗风险能力。三是尽管RCEP等区域合作框架深化了成员国间贸易联系,但其配套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优化,推动全球产业链形成“近岸外包强化本地韧性”与“区域集群维持规模效应”并存的双重布局模式,产业地理格局加速向多中心化方向重构。

  (二)技术断链风险升级:关键领域“卡脖子”制约

  一是全球技术竞争加剧导致半导体、工业软件等战略领域面临精准化封锁压力,技术脱钩趋势倒逼我国自主创新体系重构,产业链安全风险加速向基础领域渗透。二是国际规则调整与出口管制强化,使关键技术获取难度显著提升,技术封锁范围从终端产品向核心设备、工业软件等上游领域延伸,供应链稳定性遭遇系统性挑战。三是国家层面启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计划,聚焦光刻机、EDA工具等核心技术展开集中攻坚,同步培育专业化领军企业强化内生能力,但技术替代仍面临研发周期长、生态构建难等瓶颈,区域产业转移中配套体系不完善问题亟待突破。

  (三)数字技术重构规则:数据主权与网络化转型

  一是数字技术正深度重塑全球供应链运行范式,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传统链式结构向网络化生态演进,实现全链路实时协同与智能决策,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二是数据要素成为战略资源,围绕数据主权展开的新型博弈加剧,各国通过数字经济协定与标准制定争夺规则话语权,但跨境数据流动机制仍面临制度性壁垒,数据治理体系亟待完善。三是数字孪生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通过虚实映射优化研发流程,显著降低试错成本,推动供应链向“数字孪生+物理实体”双模态融合方向发展,智能化转型成为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二、我国供应链韧性结构性短板的系统性剖析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我国供应链韧性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创新到政策协同,从市场结构到生态建设,结构性短板制约着供应链的稳定与竞争力提升,亟待系统性剖析与突破。

  (一)技术创新短板:关键技术“卡脖子”困境

  一是我国在高端材料、工业软件、芯片制造设备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设备或受制于国际垄断,导致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技术断层,自主可控水平亟待提升。二是技术瓶颈在外部冲击下加速暴露,例如全球芯片短缺期间,国内相关行业因技术受制于人而面临生产受限、供应链波动等挑战,凸显产业链安全风险。三是技术转化效率低下制约产业升级,高校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周期显著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转化过程存在明显滞后,大量创新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阻碍了产业链整体技术迭代进程。

  (二)政策协同短板: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企

  一是政策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部门间协同机制尚待完善。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支持需对接多部门,增加企业合规成本,政策衔接断层导致企业申报周期延长。二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问题较为突出,供应链安全评估框架缺失使得企业难以量化风险敞口,如动力电池回收标准较欧盟滞后,削弱产业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三是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政策落地存在时滞效应,例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执行层面存在多部门标准差异,企业适应成本年均增加,制度性摩擦制约了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

  (三)市场结构短板:区域与企业双维度脆弱

  一是我国供应链市场结构呈现显著区域集聚特征,部分产业过度集中于特定地理区域,导致单一地区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全局性供应波动,区域风险传导效应显著,供应链稳定性面临地域性挑战。二是企业层面产业链配套能力不足,本土供应商在关键环节参与度有限,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水平仍需提升,技术断层与供应链依赖问题制约产业自主性发展。三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大型企业与中小供应商缺乏有效联动,中小供应商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导致供应链在外部冲击下易出现断层,整体韧性亟待加强。

  (四)生态韧性短板:数字化与应急能力双弱

  一是我国供应链生态数字化转型存在明显短板,各环节数据互联互通水平较低,企业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率不足,导致整体运营效率与行业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二是产业链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缺乏系统性风险监测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滞后,灾后恢复周期较长,暴露出风险防控体系的脆弱性。三是数字化基础薄弱与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形成双重制约,削弱了供应链在外部冲击下的自适应与快速恢复能力,亟需通过数字基建升级和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实现韧性突破。

  三、战略升级路径: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重构”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供应链短板挑战,我国亟需实现战略升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重构”。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市场多元、生态重构四大路径,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在复杂国际环境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一)技术创新路径: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生态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生态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一是实施“强基工程”迫在眉睫。设立国家供应链安全基金,聚焦高端材料、工业软件等 “卡脖子” 领域,通过 “揭榜挂帅” 机制,打破传统科研模式,以高额奖励与政策倾斜吸引顶尖团队与创新企业揭榜攻关,加速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二是建设技术联盟是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借鉴半导体领域“芯片四方联盟”模式,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各成员企业共享技术研发成果,共担研发风险,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创新生态,提升整体技术攻关效率。三是成功案例的经验值得借鉴。华为通过“备胎计划”,在操作系统领域实现自主化突破,为行业树立了标杆。这一经验可推广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企业可提前布局技术储备,建立“备胎”体系,以应对突发的技术封锁与供应链危机。通过以上路径,逐步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国家科技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二)政策协同路径:打造“政策工具箱”,优化全链条支持

  在产业发展面临复杂挑战的当下,构建高效的政策协同路径是优化全链条支持的核心。一是建立“链长制”能有效破解政策碎片化难题。省级政府设立产业链“链长”,以“链长”为统筹核心,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资源,针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堵点与痛点,制定系统性、连贯性的政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是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制定《供应链安全评估指南》,对关键环节实施强制性认证,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标准,从生产、检测到应用全流程进行规范,既能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又能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广供应链金融ABS产品,通过将供应链上的应收账款等资产证券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借鉴深圳“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桥梁,实现资金精准滴灌,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

  (三)市场多元路径:拓展“一带一路”,构建全球布局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市场多元路径拓展“一带一路”,构建全球布局网络,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深化“区域合作”能够增强供应链韧性。以RCEP为纽带,积极构建“东亚-东南亚”供应链枢纽,依托中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显著降低跨境物流成本。数据显示,中老铁路的开通使沿线跨境物流成本下降30%,极大提升了区域贸易效率,为区域内企业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培育新市场是减少单一市场依赖的关键。加大对中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可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以浙江为例,通过“订单+清单”系统,精准对接新兴市场需求,成功降低对美出口依赖度,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布局。这一经验为其他地区和企业提供了借鉴,展现了开拓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三是建设海外仓网络有助于实现全球化运营。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布局智能海外仓,推动“本地化生产+区域化配送”模式落地。海外仓不仅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交货周期,还能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风险,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全球市场的深度拓展。

  (四)生态重构路径:打造“数字孪生”供应链,提升协同效率

  在数字化浪潮下,打造“数字孪生”供应链成为生态重构的关键路径。一是推广工业互联网是核心驱动力。建设国家级供应链数字平台,实现订单、库存、物流数据的实时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以海尔卡奥斯平台为例,其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使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大幅提升企业间协同效率,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发展智能物流是重要支撑。布局5G+北斗物流网络,推动无人仓、无人港等智能化设施落地。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依托自动化分拣系统、智能仓储机器人,实现了货物存储、分拣、运输全流程自动化,作业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极大缩短了物流配送时间,增强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三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定《供应链碳足迹核算标准》,为企业提供清晰的低碳发展指引。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动企业建立低碳产业链,如宁德时代打造 “零碳工厂”,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交付,全面优化能源结构与生产流程,实现全链条低碳化,为行业树立绿色发展标杆。通过以上路径,可推动供应链生态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协同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提升。

  (作者: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该项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纠错】 【责任编辑:黄海荣 高欣】